首页 > 实时讯息 >

人民日报记者走进青岛海洋产业生产一线:海中挖潜,小海藻撬动大产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1 09:24:00    

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驱动作用。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近年来,我国积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海洋产业生产一线,感受“蓝色引擎”的澎湃动力。

——编 者

海中挖潜,小海藻撬动大产业

本报记者 李 蕊

在不少人眼中,海藻不过是餐桌上的家常菜。可这看似寻常的海产品,其实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在山东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副总裁张德蒙轻捻一撮如细雪般的粉末:“可别小瞧它,1克价值超过1000元。”

明月海藻副总裁张德蒙正在检查实验样品。封安波摄

这种比黄金还贵的物质,是从海藻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海藻酸钠,一种能治疗肿瘤、糖尿病、心力衰竭的高端医用材料。

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读博期间,张德蒙所在的团队成功制备出体内植入要求的组织工程级海藻酸钠。然而,“做实验”与“搞生产”差别巨大,该成果在长达10年里未能实现产业转化。

2016年,张德蒙博士毕业,加入明月海藻,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负责组织工程级海藻酸钠研发及产业化工作。

“当时国外一家公司垄断超纯海藻酸钠市场30年,在国内做研发,就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张德蒙回忆,在超纯海藻酸钠的产业化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工艺过程、技术参数等关键环节无可参考,团队工程化经验几乎为零。

办法总比困难多。张德蒙带领团队从最简单的过滤、吸附做起,到复杂的萃取、梯度洗脱,再到更复杂的热源脱除及过程无菌控制。所有涉及的工艺、设备,他都要实地考察、测试,确保万无一失。

在至关重要的微孔过滤环节,筛选几十种滤膜后,团队最终创新研制出折叠滤膜,操作仅需30分钟,方便高效。

2020年10月,当首条年产200公斤体内植入用超纯海藻酸钠生产线成功投产那一刻,张德蒙和团队已经在车间连续工作72个小时。看着手里的合格产品检测报告,他一瞬间有些恍惚:自己的科研梦,在这一刻真的实现了。

在明月海藻的产品陈列室,一组数据让人印象深刻:每吨海带8000元,提取成海藻酸钠值1.6万元,制成伤口敷料价值达240万元,而提纯为超纯海藻酸钠后则飙升至2亿元。

作为青岛市人大代表,张德蒙的公文包里装着两份文件:超纯海藻酸钠最新检测报告和海洋中医药产业发展建议稿。“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将来是一个重要主攻方向,我们不能辜负这片蓝海。”对下一步的产业发展,张德蒙充满信心。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11日 15 版)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