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相隔6年的对望:名中医坐病床复诊,再续万里医患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2 07:41:00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方熙茹 刘庆钧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子扬 林清清

“Bon rétablissement!”(法语:早日康复!)盛夏6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心血管病房,今年8岁的瑞士籍华裔小朋友小烨(化名),曾经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用法语向6年前救治自己的邓中光教授送上鼓励祝福。

“眼仔碌碌,好精神喔!”(粤语:眼睛骨碌碌地转,精神很好!)活泼的小烨,一见面就赢得了邓中光教授的称赞。很难想象,在6年前,不到1岁半的小烨与邓中光教授第一次见面时,小烨的双眼已完全不能动,半边脸也已麻木。

“不要跟小朋友打架哟!”正在术后恢复期的邓中光教授半坐在病床上,摸着小烨的脑袋叮嘱着,就像一幕再普通不过的爷孙探病场景。羊城晚报记者在一旁,独家见证了这一医患关系双向奔赴的温馨时刻。

回来复诊时才知邓教授在住院

“你们是得知‘救命恩人’邓教授住院了,专门‘打飞的’回来探望的吗?”羊城晚报记者按常理推断,向小烨的妈妈Kaka发问。

“不是的,邓教授从来都不是这样高调的人。我们计划今年回来复诊时,邓教授什么都没说。等我们回来了才发现邓教授正在住院。”Kaka非常肯定地给出了一个“出人意表”的回答,“我们咨询了他的助手,邓教授恢复情况不错,就让我们直接到病房来复诊了。希望不会打扰到他,也希望小烨的进展能给他带来宽慰和开心!”

今年已77岁的邓中光教授,作为国医大师邓铁涛二儿子、学术继承人、广东省名中医,这次住院与往常一样,入住在自己所供职医院的一间普通双人病房。接受采访前,他的助手就反复嘱咐记者,采访不要太大声,以免干扰到同房病友休息。

当Kaka带着小烨走进病房,小烨完全没有生分,第一时间就走到邓中光教授的病床前问好。邓中光教授一边跟小烨聊着家常,一边自然地为小烨打脉、下医嘱。听到小烨还与朋友打架,他又捏捏小烨的肩膀,看看他是否足够壮实。

“小烨的发育进度不错。我的儿子也是8岁,他俩差不多高!”邓中光教授的助手在一旁跟羊城晚报记者开心地交流着。

6年前,1岁半的孩子从瑞士来广东求医

“我到现在还很清楚地记得那个日期,第一次见邓教授是在2019年4月23日。”直到6年后的今天,Kaka向记者回忆当时情景时,仍难掩激动。

“当时小烨只有1岁半,说不出来,只会整天发脾气。我只知道,他的双眼动不了,眼皮耷拉着,而且半边脸已经麻木,不知道接下去会发展成怎样。”Kaka告诉记者,2018年12月17日左右,小烨突然右眼皮下垂。才两三天时间就发展到右眼皮半闭。到左眼皮半闭,也不到2个月时间。

“作为妈妈,那时我的心情是一次次失望和煎熬。因为重症肌无力是个罕见病,当时在瑞士,我们一直未能确诊是什么病,只能跨越不同的州去做检查、不断试药。当时试药已经试到成人分量,一天拉肚子7次,还是没有任何好转。”Kaka说,“幸好一次机缘巧合,在瑞士碰到同样症状的患友,他在邓教授这里治疗,病情得到了好转,于是介绍我们到广东来找邓教授。”

“我第一次见到小烨时,他就是一副没精神的病孩样子。当时他吃了西药也没有任何改善,这个程度算是比较严重了。”病床上的邓中光教授,向记者回忆起当年对小烨的第一眼印象,“今天看他,多精灵(粤语:活泼)!”

中医挑战罕见病,从脾胃入手治疗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发病率很低,到现在仍然属于罕见病,所以当时很多医生都不认识这个病。在现代医学体系中也尚无完全治愈之法。”邓中光教授告诉记者,“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还未成为国医大师的邓铁涛邓老,已经是全国有名的中医了。我们接诊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留意到了这个病。但当时的中医理论中,对此没有系统的记载。可以说,这对中医来说,是个新挑战。”

“从中医辨证角度来看,这个病是脾胃虚损、与五脏相关的疾病。所以我们从脾胃入手治疗。”出身中医世家的邓中光,1974年起就随父从医,接触了大量此类病例。“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成立了研究小组,招了两名博士研究生。经过大量的病例研究和治疗,我们基于中医理论提出了一整套治疗方案,打破了过去重症肌无力‘无法根治’的说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肌病科主任杨晓军向记者补充介绍,2018年,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被纳入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患者表现为眼睑下垂、四肢无力、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危重时随时会呼吸衰竭,短时间内可致死亡,被称为重症肌无力危象,在本世纪初,死亡率仍高达18%。

对于2019年的小烨来说,遇到邓中光教授,也许是不幸中的大幸。当时1岁4个月的小烨,在广东治疗3个月后,效果已经很明显,眼球、眼皮都能动了,麻痹的半边脸也能动了。治疗约9个月后,小烨眼皮下垂、脸部肌肉麻痹症状基本消失。Kaka说:“当时看到小烨一点一点的变化,我和我妈妈终于胃口也恢复了,睡眠也正常了。”

对于2025年的小烨来说,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了。“当初介绍邓教授给我们的病友,现在已经30多岁,还成为了业余的水球队队员,享受着正常的生活和乐趣。”Kaka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现在的小烨也与其他同龄孩子一起玩耍,也时常打架,除了要坚持吃药调理,就跟普通小孩几乎没有两样。

一面墙的信函,见证中医创新传承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研究所档案室里,有一面墙,整齐地摆满了上千个来函复诊的资料袋,以及根据来函和回复整理的《函诊实录》,按年份顺序排列,粗略一看已有厚厚上百本。杨晓军教授介绍,这是几十年来重症肌无力患者来函咨询的珍贵史料。

“重症肌无力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和调理。包括营养方案、饮食结构、生活环境、情绪影响等都要顾及,但正常生活基本不受影响。”邓中光教授说,“尤其是小朋友,由于先天不足,青春期发育就是一个可以努力‘断尾’的好时机。当生命力蒸蒸日上,就能助力克服这个疾病。所以中医往往不是只着眼于一个病症或病种,而是放在全生命周期来考虑治疗时机和方法。”

由于需要长期治疗,很多在外地甚至海外的患者,不能经常来复诊。邓老团队除了每次复诊会开长处方,也会让患者家属写信来报告最新情况,团队回信给予治疗指导。这就是“函诊”。“当时每个月都要回信几十封。”邓中光教授说,“大家在信中甚至会告诉我们,小朋友入小学了、参加运动会了、考入大学了、成家立业了……这样每个病例追踪下来,都像老朋友一样了。”

杨晓军教授说,团队把这些函诊资料保存、誊录、系统整理,作为重要的医案资料,不断探索、完善、研究,才能将中医药成果传承创新、代代接续,造福更多人群。

“再好的医生也会有治不好的病。我经常这么说,没必要认为医生万能或是中医第一。”邓中光教授朴实而诚恳地说,“但是中医药的简便验廉、大道至简,应该要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我们在瑞士当地的儿科医生,看着我儿子发病,又看着他一步步向好,现在就像个普通的小朋友一样,也转变了对中医的认识,他觉得中医很厉害!”Kaka说,“每次看到小烨生命力蒸蒸日上,我就很感慨,真心希望中医可以发扬光大,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希望以后哪怕在海外,看中医也能更方便。”

编辑:邬嘉宏

来源:金羊网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