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丰城市白土镇中心卫生院医生在抓药称重。王堃摄/光明图片
中医与西医各有千秋,二者相辅相成。在病情缓解期,中医重在扶正固本,西医则重在精准控标调量;在疾病复发期,西医则重在有效控标,中医则重在跟踪监护,以确保机体康复。
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已有很多较为成熟的范例。
高血压:尽管西药能够迅速降低血压以防高血压危象等急性并发症,但部分老年患者用药后会因头痛、疲乏而产生不适感觉,长期药物治疗也会对肝肾组织产生一定损伤。而从中医药的角度,高血压属于“眩晕”的范畴,多由肝肾不足或肝阳上亢等导致,通过以天麻钩藤饮等中药方剂平肝潜阳、滋补肝肾,达到息风止痛的效果。同时可改善胆固醇含量,减轻血管壁的损伤,与西药治疗互补能够维护血压稳定性,减轻西药药效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糖尿病:西医药主要使用胰岛素与降糖药调节血糖水平,通过迅速降低血糖,防止因高血糖引发酮症酸中毒等危险状况的出现。中医把糖尿病称为“消渴”,有滋阴清热、补肾健脾等治疗手段,例如消渴丸(内含中、西药成分),不仅可以对血糖起到辅助降糖的作用,还可以改善患者口燥咽干、喜饮、多食与消瘦等症状,同时有助于调理人体代谢紊乱问题,避免发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等病症,这样的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对控制血糖更有保障。
骨关节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骨关节发生退行性变化,出现疼痛、僵硬的症状。西药的非甾体抗炎药可以消炎止痛,而关节置换手术也是患有重度关节损伤者的曙光。而如针刺、推拿等中医外治法可以舒筋活络,达到止痛的效果;膏方中药温通经络、祛寒除湿,内服独活寄生汤等汤方能够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内外兼收,提高关节活动度,延缓疾病进展,与西医治疗相互配合,缓解患者的痛苦。
慢性胃炎:西医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快速抑制胃酸分泌以缓解胃灼热、疼痛等症状,并联合抗生素根除幽门螺杆菌,预防溃疡。但长期抑酸可能引发消化不良或肠道菌群紊乱,部分患者对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或胃肠不适。中医将慢性胃炎归为“胃脘痛”“痞满”范畴,多因脾胃虚弱、肝气犯胃或湿热蕴结所致,治法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为主。如香砂六君子汤可补益脾胃,柴胡疏肝散能调和肝胃气机,辅以针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疏通经络,促进胃黏膜修复。中西医结合既可迅速控制症状、根除病原,又能改善腹胀、嗳气等不适,减少长期应用西药的副作用。
肾炎:肾病属中医水肿范畴,有治肺、治脾、治肾之说。但仅满足中医证型难以提高疗效。基于肾病各病病理,如何选用与之取长补短的中药是值得探索的课题,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系链球菌引发,常用青霉素及对症处理,加用清肺利水中药后,效果有所提高。而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与肾病综合征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量大,且时间长,其副反应柯兴氏症亦在所难免,尽早地使用养阴清火的生地、知母、甘草等,不但可大大延迟柯兴氏综合征的出现,且可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量及时间。
要提醒的是,中西医结合不仅仅是两类药物的简单结合,而是一种综合管理模式,应定期对患者进行检查观察,测量血压、血糖,监测肝肾功能等,并根据结果动态调整用药方案;也不能忽视患者日常生活习惯因素,如平衡膳食、适量运动等,在提高人体自身健康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患者接受中西医治疗的认可度。
(作者:郑晓鹏,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
饮食清淡、经常锻炼、避免久坐,32岁的付女士(化姓)痔疮却反复发作,就医后才发现,竟是由于自己练习深蹲过度造成的。两年前,家住汉阳的付女士怀孕时长了痔疮,此后,一直注重调整生活方式,饮食清淡、不食辛辣,也很少久坐。由于她在春节期间对身材管理放松了一些,付女士最近开始勤加锻炼,苦练“蜜桃臀”,每天都要
2025-04-28 11:24:00【来源:健康报】小编暖心提醒,音乐相伴更有感觉~张晓华 胡晓军重度抑郁的患者,常常被绝望裹挟,有的甚至会选择轻生。当患者情绪崩溃,医护团队的温暖陪伴可以帮助他们积蓄重新出发的力量。近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经五路院区,一位重度抑郁症患者在多学科医护团队的帮助下,逐渐走出心灵阴霾。久违的眼泪“我不想再受这
2025-04-27 21:37:004月19日至20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趵突泉院区举办中西医结合检验医学专科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九期“尚德学院”培训班。全省43家医疗机构代表及省内16市的67名检验骨干参加。专科联盟矩阵涵盖广安门医院济南医院、潍坊市中医院、日照市中医医院、临沂市中医医院、淄博市中医医院、滨州市中医医院、东营市中医
2025-04-23 17:14:00凌晨三点零五分,程序员李野的睡衣被冷汗浸透。他蜷缩在床头,感受着右下腹部传来的钝痛 —— 那种感觉就像有人用生锈的钥匙在肠道里缓慢转动。手机屏幕亮起,备忘录里 "连续 7 天夜间腹痛" 的记录刺得眼睛生疼,他终于想起上周体检报告里那句 "建议进一步肠镜检查"。一、暗夜中的肠道警报:息肉的七种偷袭信号
2025-04-22 11:53:00清晨七点,市立医院肠道门诊外的长椅上,32 岁的林小夏揉着肚子直皱眉。她的帆布包里装着三盒不同品牌的益生菌 —— 这是她过去一个月在直播间抢购的 "肠道救星"。"每天吃两包,怎么反而更胀气了?" 她看着手机里某网红推荐的 "益生菌万能论",眼神里满是困惑。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消化科门诊上演。当 "十
2025-04-21 1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