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久久为功,加强泉域治理保护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5 04:19:00    

【财经论语】

泉是地下水自然涌出地表形成的天然水源,多见于山谷和山麓,是地下水的重要排泄方式,代表着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泉在维系健康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从生态环境价值看,泉水涌出后汇入河流、湖泊,能起到调节径流、维系基流、净化水质等作用,对于维系健康水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泉水是北方地区河流、湖泊的重要水源,在非汛期和干旱时期尤为重要。从经济价值看,泉水尤其是北方一些岩溶大泉具有流量稳定、水质优良、调蓄能力强、便于开发利用等优点,成为很多城市的主要供水水源,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济南趵突泉、杭州虎跑泉等许多名泉是著名旅游景点,带动了经济发展。从历史文化价值看,很多名泉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济南的趵突泉、太原的晋祠泉等。北京的白浮泉作为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水源,更是承载了千年的运河文化。泉水不仅是清澈流淌的自然之水,更是历史长河中连接人与自然、过去与现在的重要纽带。

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地下水超采问题愈发突出,加之煤炭等矿藏开采破坏含水层、降水减少和地表水补给不足等原因,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泉域的水均衡系统被打破,导致玉泉山泉、白浮泉、晋祠泉、趵突泉、百泉等诸多名泉先后出现流量衰竭、断流干涸等问题,给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系统带来了严重影响。

治理保护泉水的关键,在于治理保护地下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工作逐步加强,地下水超采治理有序开展并取得显著的治理成效。京津冀治理区采取“一减一增”治理模式和“节、控、换、补、管”治理措施,相较于2018年,2024年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分别回升3.19米和8.46米。

泉域保护治理是地下水管理与保护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泉域保护治理取得明显成效。1982年断流的河北邢台百泉自2021年7月以来持续复涌,日均出水量2万立方米,形成水域面积790亩。河北邯郸黑龙洞泉自1987年以来出现多次干涸,经过治理黑龙洞泉域持续涌流,泉域日均涌水量稳定在26万立方米左右。汾渭谷地山西晋祠千年古泉断流30年后首次复流,兰村泉、古堆泉、洪山泉泉域水位有所上升。陕西富平干涸40年的温泉河千年古泉复涌。济南四大泉群水位不断回升,泉流量与20世纪70年代平均泉流量相当。河南百泉2021年开始复涌,流量最高时达每秒5立方米左右。

2024年底,水利部和自然资源部联合公布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划定成果,为我国地下水超采治理提供了新的依据。新一轮超采区划定成果显示,虽然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但平原区地下水超采区面积仍有26.76万平方公里,很多重要泉域仍然处于干涸断流状态,比如京杭大运河源头白浮泉、历史名泉玉泉山泉尚未复涌,泉域治理保护的难度和形势依然严峻,实现更多泉域可持续利用和稳定复涌任重道远。下一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与泉域保护,久久为功。

一是强化泉域节水控水。坚持“四水四定”,在泉域内严格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和节约用水条例,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体系,按照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指标和水位控制指标强化地下水开发利用管控;加强农业、工业、生活等各领域节水,进一步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和水平。

二是加快泉域置换修复。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工程体系,全面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对缺水严重的泉域实施调水,置换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加大泉域地下水系统修复力度,优化调整煤炭等矿藏产业布局,研究关停对含水层影响较大的煤矿。

三是科学实施泉域补水。针对已经干涸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的重要泉域,进一步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确定优势补给通道,利用当地水、水网调水等多种水源,科学实施补水,增加地下水储量,抬升地下水水位,促进泉域恢复。

四是提升科学创新水平。加强科学创新与地下水管理融合,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提高泉域保护修复和监测计量能力,深入开展泉域地下水运动规律研究,进一步提升地下水管理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作者:陈 飞,系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正高级工程师)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