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楹联中国行⑨丨四十四字官箴 三百年后犹鸣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1 07:06:00    

(此文刊载于7月1日《湖南日报》04版。)

青砖灰瓦,飞檐翘角,房舍高低错落,威严中透着雅致,这就是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衙。这座始建于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重建于清光绪时期的县衙,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也是全国第一座县衙博物馆。

内乡县衙三省堂门前,高悬着一副堪称“镇馆之宝”的名联: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仲夏时节,《楹联中国行》栏目组记者走进内乡县衙,特邀内乡县衙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王晓杰,共同赏析这副脍炙人口的名联。

直抒胸臆谈官民

“这副对联最大的特点就是辞藻通俗、语言质朴,以浅显易懂的字句揭示了官与民、得与失、荣与辱的辩证关系。”漫步内乡县衙内,王晓杰朗声诵读这幅名联,并娓娓解析,“其结构严谨,对仗工整,上下联互为印证,说理明白晓畅。”

内乡县衙正门。

该联为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时任内乡知县高以永所撰。上联是对为官者的劝告,直言为官要以担当勤政为己任,造福一方百姓,千万不要小看自己身上承担的责任。下联则是对百姓的感恩,尊崇“民为贵”,提醒官员要注重克己正身,爱民如身,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往何处去”。

内乡县衙有大堂、二堂、三堂等不同厅堂。大堂为“内乡县正堂”,是知县公开审理案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二堂为重大案件预审和一些民事案件调解之地,原名“思补堂”,高以永主持重修后,改为“琴治堂”,意在倡导鸣琴而治,政简刑清;三堂亦称“三省堂”,取自《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知县办公、议政和接待上级官员之处。

内乡县衙三省堂。

“三堂私密性更强,一些不宜公开的案件也多在此审理。”伫立三省堂前,王晓杰凝视楹联,娓娓道来,“此联悬挂于三省堂,以联言志,时刻警醒自己,彰显了高以永轻个人荣辱得失,重牧守一方责任,以民为本的思想。”

贵在“自己也是百姓”

高以永,何许人也?

“高以永,在事数年,温厚和平为治务,慈祥恺悌之声无间遐迩。”清康熙年间的《内乡县志》为其立传。

“高以永,广开垦,除匪盗,其有造于内乡者甚大。”清同治年间的《内乡通考》如此评价。

史料记载,高以永系浙江嘉兴人,出身于诗礼传家的当地望族,入仕时已人到中年。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年已半百的他调任内乡知县,兼管镇平、淅川两县事务。

高以永蜡像。

时值清初战乱之后,处处民生凋敝。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的内乡,更是军需供应沉重,经济萧条,不少百姓背井离乡。到任后,高以永深感责任重大,夜不能寐。他以赈济灾民为急务,广泛招揽流民返乡复垦,发放种子,调剂耕牛,广开荒田,并多次向上级申请“不收赋税”。烈日当头,尘土弥漫,高以永奔走于乡村田野,脸晒黑了,人累瘦了,“见者不知其为官也。”

“除了广开垦,高以永还做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事,像除匪盗保太平等。原本的荒芜之地逐渐变得五谷丰登,百姓们也纷纷返回内乡,过上安稳日子。”王晓杰介绍,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高以永挥毫写下了这副传承千古、影响至今的名联。

文之妙者为诗,诗之精者为联。在王晓杰看来,这副对联远超其文学价值的,是其蕴含的“为官为民”之道:“此联反映的,既是高以永自己的执政座右铭,也是那个年代,一名公认的能吏、勤吏、廉吏,所应该具备的为官之道与为政之德。”

近年来,全国各地恢复不少衙署博物馆,如江西浮梁县衙、河南叶县县衙、河南新密县衙等,这些县衙内都悬挂了高以永创作的这副楹联。“尽管上联和下联有不同的挂法,但对联的核心思想是一样的。”王晓杰介绍说。

高以永在内乡任职九年,离任时,只有一箱书籍和几件衣物。内乡百姓依依不舍,争相挽留,并为其立了“德政”和“去思”两块功德碑。

民本思想映照当下

内乡县衙内,有一株元代种下的桂花树。如今,桂花树依旧枝干遒劲、绿意盎然,静默地看着世事变幻。

行进于此,王晓杰介绍,除去三省堂的这副名联,内乡县衙内讲述为官从政之道的楹联,还有30余副。

王晓杰(左)为记者解联。

比如内乡县衙大堂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二堂楹联:“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典史衙大门联:“法规有度天心顺;官吏无私民意安。”主簿衙大门联:“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这些楹联,多是为官从政的自勉警世之言,体现为民情怀,发人深省。

正是得益于这样厚重的文化积淀,2014年9月,中国楹联学会将内乡县衙博物馆命名为“全国楹联文化重点教育基地”;次年8月,中国楹联学会命名内乡县衙博物馆为“中国楹联博物院”。

俯瞰内乡县衙博物馆。

“内乡县衙所承载和折射的官德文化,虽然具有封建时代的历史局限性,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积极意义,至今仍有启示作用,值得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思考和借鉴。”午后时分,阳光穿过桂花树的枝叶,洒满院落,王晓杰边走边说。

近年来,内乡县依托官德楹联文化,不断丰富内涵,打造官德文化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几十万名党员干部走进内乡县衙,接受官德文化教育,警醒自己做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党员、好干部。

【记者手记】联语如镜照初心

唐亚新

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高以永积劳成疾,病殁于户部江西司员外郎任上。为官十四载,他家中没多少私产,以至于逝世后连灵柩都无法运回老家。最终,在亲朋好友的捐助下,方得以归葬故里。饶是如此,高以永却拥有了最宝贵的财富:百姓的爱戴与不朽的清名。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从政者,需以民为本。正是一颗为民之心,让高以永真正得到百姓的拥戴。

细细品读,三省堂楹联的44个字,寥寥数语,力道千钧。四个“一官”,四个“百姓”,字里行间,无不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为官?

如何为官?再读楹联,回望历史,答案不难找寻:是克己正身、一心为公、担当作为,是“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抱负,是“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的情怀,是以“自己也是百姓”的同理心去体会民间疾苦,是以“莫道百姓可欺”的同情心急百姓之所急。

吃百姓饭、穿百姓衣,从百姓中来,自当为百姓谋利。“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三省堂楹联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党员干部应有的作风和品质。在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更应从这副楹联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点评嘉宾:王晓杰

内乡县衙博物馆原馆长、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研究馆员,长期从事衙署文化研究,出版有《内乡县衙与楹联文化》《历代名人在内乡》《内乡县衙楹联集锦》《内乡县衙与古代司法文化》《揭秘内乡县衙》《内乡县衙与古代廉政文化》《古代赋税与内乡县衙》等著作。

中国楹联学会 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陈永刚 朱玉文 王华玉 朱晓华

撰文/唐亚新

摄影摄像/傅聪

视频出镜/张嘉诗

剪辑/戴钺

设计/陈青青

来源:华声在线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