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试点到示范:保定打造减污降碳“样板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12:54:00    

奥润顺达绿建科技智能制造生产线。(资料片) 李康 摄

保定晚报讯(记者杨虎 通讯员牟超越)“保定市以入选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为契机,统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聚焦新能源、建筑、产业、固废协同治理等重点领域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实践。”市生态环境局综合科科长杨建彬介绍,当前,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双碳”目标双重战略引领下,我市正在积极探索形成具有保定特色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模式。

2023年12月,我市凭借区位优势、产业特色及多试点建设经验成功跻身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城市试点。

试点建设启动以来,我市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重点城市定位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要求,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聚焦新能源、建筑、产业和固废协同治理等重点领域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实践,率先印发《保定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开展减污降碳协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推动减污降碳创新技术研发,打造高阳经济开发区(东区)绿色低碳园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新能源储能电站、氢能汽车应用等一批样板示范工程,形成具有保定特色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路径和有效模式。

在高阳经济开发区(东区),一场纺织印染行业的“绿色革命”正在上演。

作为“纺织之乡”,高阳县拥有纺织企业4200余家,年产值达579亿元,但传统分散式发展模式面临环境资源制约,发展亟待集约绿色转型。

2024年以来,高阳经济开发区(东区)以优化资源配置和减污降碳为核心,推动48家印染企业集中入园发展,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循环体系,盘活利用闲置资产资源。通过印染企业集体搬迁入园并进行数智化改造、应用清洁化染整生产技术工艺、优化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建设智能化监管平台等多种措施,实现园区绿色转型。

在此基础上,高阳探索三大机制模式创新:

创新污染治理模式。共建共享废水集中预处理设施,变分散管理为末端统一管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提升行业竞争力;

创新环评审批机制。同一类项目编制一个环评文件,实行环评“打捆”审批。借力优化环评分类管理国家试点,豁免特定工艺的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

创新排污许可核发机制。对园区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两证联办”,对园区排污总量实行统一数智化管理。

通过集中供能、共建共享污染治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和机制创新,助推园区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绿色转型,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4.17万吨、削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29.76吨,节约企业建设投资3.25亿元、年运行成本1080万元。

“今年以来,我们联合市审批局出台了《河北高阳经济开发区(东区)绿色低碳园区创建实施意见》,从政策机制方面全面助力高阳绿色园区创建。高阳经济开发区(东区)创新实践实现减污降碳与产业升级的协同推进,不仅有效破解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难题,更探索出经济环保双赢的新路径,为全国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树立了标杆。”杨建彬说。

同时,我市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作为减污降碳的重要突破口。

2024年,河北奥润顺达集团研发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成功入选《河北省先进低碳工艺、技术、装备目录》,其四大核心技术体系成效显著。同年,全市新开工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47.1万平方米,累计建成量达275.55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年度目标。这些建筑年耗电量仅15千瓦时/平方米,较普通建筑节能90%以上,年减少碳排放约5万吨。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显著降低建筑能耗和碳排放,更为整个建筑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杨建彬说。

除工业与建筑领域外,我市还在多个维度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取得积极成效。

新能源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发展策略,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达到791.66万千瓦。积极推广“新能源+储能”新模式,华能满城、炘能满城等储能电站建设进展顺利。

“汽车+氢能”产业生态加速完善。制定《保定市氢能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产业支持政策,累计推广氢能车辆561台。建成“容易线”驿站北区5座加氢站,总加氢能力达3260公斤/12小时。

垃圾分类体系全面建立。已构建起前端分类投放、中端统一运输、末端集中处理全链条体系,主城区1891个回收网点实现100%覆盖,垃圾分类逐步实现全域普及。

“我们正在打造‘政策引领-技术创新-产业支撑-公众参与’的减污降碳协同体系。”杨建彬表示,将持续深化试点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保定模式”。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