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外贸,这些城市出手了。
近日,苏州港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消息,为支持外贸企业渡过难关,苏州港各集装箱码头对全市外贸企业进出口重箱提供免费堆存3个月服务。
东莞出台30条举措促外贸稳增长,推动贸易与产业、进口与出口、“走出去”与“引进来”实现协调发展,增强东莞外贸发展动能和产业发展韧性。
深圳发布10条稳外贸政策清单,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稳订单拓市场。
面对美国关税政策对外贸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城市打出政策组合拳,支持外贸企业站稳脚跟。
城市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发展,有何看点?
政策既精准又显温度。
拿苏州港的集装箱免费堆存举措来说,直接击中外贸企业的痛点,尤其是其精准的时间窗口设计。
外贸企业面临的一大痛点在于货物积压导致经营成本增加,三个月的政策周期恰好覆盖外贸企业年中订单交付高峰期,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又能形成对关键节点的有效支撑。
对中小外贸企业来说,这项措施更显温度,因为物流成本的降低意味着企业能够将更多资金投入新市场的开拓,赢得更多主动。
为了保障企业正常运营,深圳提出要推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加大对美出口企业在买家限额、理赔效率等方面的支持,力争实现对美出口业务“应保尽保”和理赔案件“应赔尽赔”。
缓解企业运营压力,东莞创新性提出“加大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从保险、融资、结算全流程发力,通过加强出口信贷支持、拓宽跨境融资渠道、优化外汇服务等措施,持续加大金融支持稳定外贸发展的力度。
这些措施实质上是通过金融工具的系统性发力,破解外贸企业因出口市场变动可能面临的“风险—资金—效率”三角难题。
真金白银支持拓展新市场。
相关城市出台的政策措施中,鼓励企业开拓多元市场是一大看点。
东莞在开拓多元市场方面提出了9条举措,通过展位费、特装费、组团奖励、“莞货莞品”推介活动费用等多方面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青岛自贸片区出台的促外贸9条中也提出,鼓励企业参加各类展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为企业开拓新兴国际市场保驾护航。
深圳通过实施境外重点展会支持计划,全年支持企业赴境外参展211场,按照企业实际发生展位费的50%给予最高60万元的资助。
深圳、东莞等外贸重镇推出的市场开拓政策,实质是构建渠道、品牌、供应链等多维度的支持体系,鼓励企业积极开拓美国以外的其他海外市场。
很多珠三角企业表示,通过加强与欧洲、东南亚等地的合作,大力拓展新市场,增强企业发展的韧性。
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国内市场也是重要一环。
不久前,商务部组织有关商协会、大型商超和流通企业座谈,研究更好发挥各自优势,帮助外贸企业扩宽内销渠道。
深圳政策清单中也提到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对组织本市企业参加市外国内展会的展位费、装修费、配套经贸活动费、承办费等,最高给予80万元资助。
力挺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的还有上海。在近期出台的政策中,对因特殊原因无法内销时将产品标识变更为中文的外贸出口产品,允许外贸企业加贴符合国内法律法规要求的中文标识。
在不确定的全球经贸环境中构筑确定性的竞争优势,相关城市以政策组合拳展现了破局的智慧。
(“三里河”工作室)
近年来,上海农商银行积极拥抱早期孵化和成果转化,通过创新服务体系、开发特色产品等举措,大力推进对孵化器及在孵企业的“最早一公里”和“最难一公里”支持。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以下简称“模速空间”)正是该行着力打造的“科创鑫孵化”基地之一。模速空间是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坐落于西岸传
2025-04-30 18:23:00为满足假期期间市民的出行需求港铁(深圳)进一步优化行车组织方案延长列车运营服务五一假期前后4号线、13号线列车将延长运营服务“五一”假期期间,地铁4号线、13号线作为连接福田口岸、深圳北站、深圳湾口岸的轨道交通线路,预计客流将呈攀升态势。4号线最高客流量预计77万人次,较日常预计增长约11%;13号
2025-04-30 14:46:00根据德国智库伊弗经济研究所当地时间4月29日发布的月度报告,德国企业未来经营走势的不确定性显著上升。4月有28.3%的受访企业表示难以预测自身业务发展,创2022年11月以来新高。该研究所专家指出,美国的关税政策已成为当前德国企业面临的主要外部不确定因素。德意志银行一季度实现净利润17.8亿欧元,创
2025-04-30 07:49:00天眼查财产线索显示,近日,上海喜满满食品有限公司申请注册“奔跑的牛”商标获核准,国际分类为29-食品,商标注册号73526812。资料显示,上海喜满满食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马春梅,成立于2021年,位于上海市,是一家以从事批发业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200万人民币。通过天眼查大数据分析,上海喜满
2025-04-30 00:32:00据对全国8.0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以下简称“文化企业”)调查,2025年一季度,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93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6.2%。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48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6.3个百
2025-04-29 09: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