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庞慧敏
阅读提示
广西“三月三”,源于先秦时期的“上巳”,最初是壮、侗、瑶等民族祭祀先祖祈求丰收的仪式,始于唐代的歌仙刘三姐传说为节日注入灵魂——相传她以山歌反抗压迫,最终骑鲤成仙,后人以歌圩纪念她的勇气和智慧。百姓期待像刘三姐一样,“以歌代言”“以歌传情”,这一习俗传承千年。
“唱山歌咧,这边唱来那边和……”又是一年“三月三”,广西再度成了歌的海洋。刘三姐脍炙人口的这首山歌,穿越历史长河,仍在八桂大地广为传唱,成为各族儿女的共同记忆。
唱山歌、跳竹竿舞、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自2014年起,广西将“三月三”作为法定的传统公众假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这场节日已突破民族界限,通过举办系列文化活动,演绎出全民共享的节日文化,呈现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魅力。
非遗盛宴 视听狂欢
30多年前的歌圩上,壮族小伙覃祥周遇见了心仪的阿妹韦淑英,几番对唱试探后,两人便定了终身。如今,覃祥周已经写了上万首山歌,被誉为“广西歌王”。
“山歌不用笔来写,舌头一卷就出来。”在今年的“三月三”,覃祥周开心地忆起往昔,近些年,他还和一些本土“歌王”频频赴海外,和说着英语、泰语、越南语的“洋刘三姐”对歌。
相比本土歌王朴实的山歌,3月31日,2025“广西三月三 八桂嘉年华”开幕式非遗展示活动开幕上,铜鼓与电音齐鸣,则令人震撼。
南宁南阳大鼓首先亮相,激昂处如春雷炸响,柔和时又似细雨敲窗,展现了南宁大鼓作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果的独特魅力;马山壮族会鼓以雄浑激昂的节奏将现场氛围推向小高潮,鼓手们整齐划一地敲打着鼓面,锣和钗则在旁清脆响亮地点缀,演奏出“混鼓、狂欢鼓、舞龙鼓”等丰富多样的曲牌,展现壮族人民的豪迈与热情。
此次非遗展示活动,让传统非遗在广西“三月三”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当天开幕式上启动的2025年“四季村歌”活动也备受关注,来自19个省区市近200名演员的全国村歌团队共唱,还有多种形式的村歌PK和惠民演出活动,将广西歌圩变成全国歌圩。
据统计测算,2025年广西“三月三”期间,在“四季村歌”主场活动的带动下,广西共接待游客2650.58万人次,同比增长12.6%,游客花费229.43亿元,同比增长11.7%。
“四季村歌”活动,打破传统舞台表演单一形式,探索“赛歌”“拉歌”等互动体验,线上、线下融合,促成“全民参与、全时覆盖”格局。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李萍表示,线上平台的助力使“村歌”突破了地域限制,能够吸引更广泛的听众,激发人们对家乡的关注与热爱,推动乡村文化不断发展。
“可以现场表演,也可以线上参与;可以在家门口、田间地头唱,也可以在景区、公园边玩边唱。只要想报名,人人受欢迎。”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说。
山水相连 文明互鉴
4月1日,第三届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开幕式上,南宁市民歌湖景区主舞台化身“世界文化会客厅”,不仅有羌族肩铃舞刚柔并济、朝鲜族长鼓舞摇曳生姿、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热情奔放、三江侗族大歌天籁绕梁,还有越南北宁官贺民歌、海防水源对歌以及马来西亚传统艺术咚当撒央的南洋风情……中国和东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齐上阵,轮番展现“一带一路”文化交融魅力。
“我第一次来广西,看到中国这么多城市的非遗项目,太惊喜了!希望今后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有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继续将非遗传承下去。”马来西亚纯粹舞团团长谢凯贤说。
南宁主会场外,广西其他城市也掀起“三月三”热潮,各种主题鲜明的活动接连不断。
3月22日,在河池市工人文化宫内,110余名职工及家属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指导下,将白布折叠捆扎、浸入天然染料,经过晾干处理后,一幅幅如水墨晕染的扎染作品跃然眼前。开展的山歌培训更掀热潮,“嘿撩了咯”的悠扬旋律与现代职工原创词句碰撞交融,让这场非遗体验活动充满了活力与温情。“以前只在电视上看扎染,今天自己也能染出了‘三月三彩蛋’花纹。”职工李女士举着作品满脸自豪。
薪火相传 共铸传承之魂
桂林市靖江王府城墙脚下,一台沉浸式歌舞剧、刘三姐经典秀《三姐有戏》,在“三月三”前夕的一个午后,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落座观看。
戏台上表演“刘三姐”的是何雁云——电影《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的女儿。20世纪60年代,电影《刘三姐》火遍海内外,“刘三姐”扮演者,当时还不到20岁的黄婉秋家喻户晓。此后60余年,她创办刘三姐艺术团,重排歌舞剧《歌仙刘三姐》,竭力培养“刘三姐”接班人,将女儿、外孙女带上舞台。2023年黄婉秋去世,她的女儿何雁云接过传承的担子,坦言自己家中三代女性与“刘三姐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在传承“刘三姐文化”方面,责无旁贷。
来自桂西北壮族山村的罗顺东,是个在社交平台上小有名气的00后音乐博主。他的山歌启蒙来源于身为“老歌王”的奶奶,2022年9月,罗顺东第一次在社交平台发布自己唱山歌的短视频。目前,他发布山歌作品已超过300条,他期待自己编写的山歌,吸引更多同龄人关注。
非遗周期间,“邕州学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成果展尤为引人注目,来自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解放路小学、红星小学等15所中小学校的近300名学生,用丰富多彩的非遗展演,彰显了青少年在文化传承中的活力与担当。
中国—东盟非遗交流会上,越南北宁官贺民歌、马来西亚传统舞蹈、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齐聚一堂,共话非遗活态传承。“活态歌圩+邕剧夜场”中,山歌对唱、邕剧折子戏轮番登场,一秒穿越千年。不同文化各具光彩,在交流中互鉴、在互鉴中发展,共铸文化传承之魂。
这场非遗的春日之约,不仅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写下生动注脚,更成功搭建起中国—东盟文化互鉴新平台。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文化+旅游+科技’融合,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文化动能。”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中国驻新西兰使馆发言人就新个别媒体为刑事犯罪嫌疑人洗白罪行的虚假报道发表谈话近日,新西兰个别媒体炮制、散布所谓中国在新西兰跨境执法追捕逃犯,搞“跨国镇压”的虚假叙事,所涉内容像拙劣的电影剧本,充斥着谎言,也违反常识,完全是无中生有,恶意抹黑、中伤。在国际刑警组织框架下的国家间执法司法合作是以国际法为
2025-04-30 19:55:00精武团队表演杨氏太极13刀“精武武当 共融发展” 2025 武术文化展示交流大会4月26日在武当山举行,200余名武术领域专家学者、武术传承人、健康产业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回溯精武文化、武当武术文化的历史渊源,分享武术文化传承传播实践经验,探索现代健康产业的多元发展模式与全新路径。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副
2025-04-30 16:26:00本报记者 唐 亚编者的话:缘何平凡?又何以伟大?对于在黄岩岛值守的中国海警而言,平凡是默默无闻的坚守,伟大是肩头承载的使命和担当。这些卫国戍边的英雄来自天南地北,他们是平凡家庭中的丈夫、父亲、儿子和兄弟,有着和我们相似的家庭角色和情感牵挂。但他们又是不平凡的——他们将人生轨迹纳入祖国的海防事业,以“
2025-04-29 21:48:004月29日市新闻办召开2025第七届中国(日照)散文季新闻发布会介绍活动有关情况本届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中共日照市委宣传部主办,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友谊出版社、日照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承办,各区县委宣传部,各功能区工委党群工作部协办,还得到了中国散文学会及河南、山西、浙
2025-04-29 15:06:00记者从4月29日在福建福州开幕的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获悉2024年我国数字经济提档加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左右数据要素市场日趋活跃数据生产总量达41.06 ZB同比增长25%数字基础设施不断扩容提速数字中国建设加快推进记者:唐诗凝、董建国设计:贾稀荃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福建分
2025-04-29 11:23:00